按照華為的最新預測,到2025年全球個人智慧終端機將達到400億台,企業和機構的人工智慧利用率將達到86%,資料利用率將達到80%,智慧將像空氣一樣泛在。那麼,屆時我們的城市和生活將變成怎樣?
圖說:2018華為全聯接大會現場圖
10月10日,作為中國城市更新領跑企業,綠景中國(以下簡稱“綠景”)受邀參加2018華為全聯接大會。綠景副總裁、深圳房協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主任郭鵬生作為這屆大會智慧園區專題特邀嘉賓,分享了《房地產的科技進化之路》。郭鵬生提出:房地產的科技進化勢在必行。
此次綠景與華為在“智慧城區”領域的深度合作與嘗試,由華為提供智慧技術,聯接城市的各層資料,來服務于人,建立資料信用滿足豐富需求,用科技來實現城市更新的記憶傳承與人文藝術,這是城市更新的創新,更是對於未來城市發展的先行。同時也為房地產行業帶來一個新的模式和價值。
圖說:採訪現場圖
智慧化或成中國房地產下半場入場券
近日,有房企強調當前要務是“活下去”,背後的原因本質上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發生變化。事實上,對於中國房地產下半場的路徑選擇,未來各房企或有各自不同的選擇。未來房地產需要有可複製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郭鵬生強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科技是城市發展邁向知識性經濟體系的主要動力,也是解決高密度城市帶來交通和環保問題的有力舉措。城市更新與高強度開發會成為房地產行業下半場長期態勢。未來房地產市場轉型道路上,房企需要展現更多的能力,如開發的能力、持續高效運營城市的能力、科技運用能力、資料化模式的能力等。
房地產行業在可預見的未來是“永生”的,只要人的活動存在,就需要空間,而房地產就是運營空間的執行者,郭鵬生認為,“活下去”其實是換一種方式活下去的表達,而不是活不下去。房地產過去十年,以傳統地產開發模式透支了市場、資金和社會的消費能力,因此,這是一個商業經營模式轉變的命題。
“科技+地產”不是噱頭,而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郭鵬生認為,以往房地產對於“智慧”的概念實施操作是“至上而下”、“單體局部”。而現在需要市場的回饋,以促進“智慧”的進化。房地產想要打造更好的體驗,就必須與科技聯接,科技是聯接世界提供背後的技術支撐。
“智慧城區”成房地產開發轉型的“金線”,科技杠杆將成房地產下半場重要工具。
郭鵬生提出,房地產市場的未來存在兩條“金線”。一是從簡單的“開發售賣”轉變為“全價值鏈的空間經營”,二是“智慧化”在房地產的應用從簡單的“智慧化產品應用”升級到“智慧生態系統”的服務。正是從大規模的城市更新與高強度的城市開發,逐步轉型智慧城區的平臺搭建與運營,從而基於資料,產生全鏈條的價值。使得城市空間的開發,受惠每一個人。城市更新與高強度開發成為房地產下半場的長期態勢,而在這兩點上積累優勢的企業才具備跨越房地產“金線”的基本條件。
中國地產高速發展的二十年裡充分利用了各種“杠杆”,即金融杠杆、政策杠杆、管理杠杆,以及需求杠杆。現在這些“杠杆”都出現了局限性,甚至扭曲。因此,在2018HC大會上,綠景提出了“資料的馬斯洛金字塔”,並表示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郭鵬生表示,隨著社會發展,資料需求反覆運算升級,未來界定個人社會能力標準的可能是個人資料佔有能力、資料交換能力、資料支配能力。而這些反應到房地產領域的啟示就是根據使用者對“科技”、“資料”的需求來對應提供服務。用戶所關心的不是技術的難度和複雜度,更多是在空間中的體驗感、舒適度,所以“科技+地產”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並不僅僅是噱頭。未來,房地產場景的創意和聯接,科技背後的技術方案和支援,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為人們提供足夠好的生活服務體驗。
目前,傳統地產的時空體驗正被科技顛覆,“科技杠杆”將是中國房地產下半場的重要工具,可以提升各種效率和品質。傳統房地產注重的是空間的提供,忽視了空間服務的價值,現在這部分的價值體現愈發顯著,通過經營物業,體驗服務可以對房地產的空間價值起到保值、增值作用,從而產生衍生價值。
綠景攜手華為 建立可複製開發模式
如何高效、優質、持續地為人和城市提供更好的空間體驗,是房企接下來需承擔的責任,也是房產市場的核心命題之一。而科技進步給房地產行業帶來了很多可能性。
郭鵬生表示,與華為的合作並非一蹴而就的。綠景在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有大型綜合體項目,超大型項目帶來了高強度、高複合度和內在變數的極大挑戰,是傳統開發模式所不能解決的,因此需要對地產開發資料進行再利用和延伸思考。
目前“智慧”概念已氾濫,很多企業提供的應用場景其實是分散獨立的,資料之間難以打通整合。而“萬物相聯”是資料與資料的相通。綠景希望尋求一家科技企業能在系統運營上有持續進化能力和專業運維能力;能打造一個可接入各種應用的複合平臺;能建立統一的資料標準,相容各項功能模組,並具備成熟產品的能力。
郭鵬生指出,技術反覆運算革新速度非常快,而華為在智慧城市實際建設中提出“智慧城市神經系統”概念,通過技術與城市場景進行深度融合,同時把“智慧城區”作為企業重要的發展戰略方向,使技術研發和進化有了保障,讓“智慧城區”項目的核心運營與時俱進。
綠景對“智慧城區”的理念是給人提供各種活動場景的體驗。這需要更注重頂層設計,需要一個高強度、高密度、高複合度開發下的綜合解決方案。這不是目前的房產企業所能獨自實現的,它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援。而這對於華為,其所有的技術也能更好的轉化為場景。
而綠景所理解的“地產+科技”的本質是,城市資源有限,尤其是一線城市核心的土地資源,未來高效、優質並持續的運營城市空間,所以需要構築出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區生態系統。而綠景與華為攜手,是應對未來房地產市場需求變化的方式。在“智慧城區”項目中,將提供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場景服務,華為在其中提供技術支援,未來其它技術合作公司也可以根據一個技術標準來進行疊加,提高技術活躍度。
郭鵬生強調,打造智慧城區,建立智慧生態,單靠技術是無法形成系統與場景的有機結合。智慧城區是空間場景體驗與虛擬科技體驗的交互融合,前者是房地產公司的優勢,後者是科技公司的強項。智慧城區建設是綠景與華為在各自領域發揮優勢的完美交匯點,這既是綠景大型城市更新專案面向未來運營管理必要的選擇,也是綠景自身資訊化發展的重要契機,更是集團與合作夥伴們對城市未來負責任的表現。
在穩健的開發戰略之下,綠景將積極探索智慧化的實踐,建立穩定的、可複製的“地產+科技”開發模式。
空間與科技的深度嵌合 打造智慧城區標杆
綠景智慧城區將借助華為ICT技術,通過數位化虛擬城區的生態系統實現實體城區的萬物相聯。華為“平臺+生態”的戰略,以空間資料構建視覺化的管理平臺,實現實體城區數位化,從而解決綠景在空間服務上面臨的系統、平臺、標準的問題。
郭鵬生表示,作為全球500強企業和中國科技企業的龍頭,華為的品牌使命、企業文化都是綠景學習的標杆。目前綠景與華為的合作,側重階段性的智慧城區頂層設計,結合綠景大型舊改專案,梳理智慧城區整體框架、應用場景等。具體而言,綠景將與華為共同對虛擬空間系統平臺架構的構建、資料應用的標準化、治理方案的制定等課題展開深度合作研究,優選華為產品助力綠景開展大規模城市更新項目,為房地產行業帶來新的變革。
華為為綠景提供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讓綠景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和運營城市更新,它可以讓未來的城市變得安全、高效同時富有樂趣。更重要的是,科技是為人的服務的,所以會讓未來城市區域的居民,更便捷、人性化的享受城市發展的紅利,享受城市人文和藝術之美。而引入虛擬空間系統平臺、資料應用標準化等等技術方案,則可以讓我們運營城市的效率進化到一個全新階段,並且持續為居住者優化生活方式。
在綠景超級舊改航母專案的開發建設過程中,由華為提供智慧園區解決方案,雙方將就專案“智慧城區”的虛擬空間搭建、架構設計、系統落地、資料應用、治理方案的制定等展開深度合作。在智慧城區的運營管理中通過物聯感知設備建立聯繫,並逐一滲透至住宅、商業、商務、酒店、公共交通等各功能類型的多種場景。借用地產及科技優勢,綠景和華為將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打造智慧城區標杆。也借此完成我們在所謂房地產下半場的探索和實踐。
人文藝術,是智慧城區追求的終極價值
目前“城市更新”是未來地產開發的主流方向,是喚醒城市活力的重要舉措。而在城市重建過程中,常面臨一些困惑,如城市的記憶會隨著拆除重建不可避免的消失,“拆”與“不拆”成為艱難選擇。而科技進步則可以提供多元的文脈留存、城市記憶保留的工具和方法。
郭鵬生強調,人文藝術是智慧城區建設的終極價值,對於城市更新專案而言尤其意義深遠。注重人的空間體驗和感受,提升生活效率,在衣食住行、健康、醫療、安全、交往等各個維度上實現科技帶來的優質體驗,是地產企業的科技進化之路,也是在未來綠景的大型城市更新項目中能夠率先看到和體驗到的。
郭鵬生指出,綠景攜手華為,通過“虛擬空間”來對新建築進行資料驗證,用虛擬空間對拆除的老建築進行資料留存。未來資訊整合後的智慧城區,會使建築和人的“資料”得以永生。智慧城區絕不只是冷冰冰的資料,人文藝術才是智慧城區的永恆價值。智慧城區的指向,不只是現實功利的價值,還應用科技傳遞情感、用科技傳承技藝、用科技凝聚社會。
科技終極使命是情感的傳遞,記憶的傳承,打破時空的限制。所以,綠景將打造一個擁有歷史人文藝術氣息、活力豐富的生活空間,滿足未來大城市的人文居住需求。
小結:
地產行業的產業升級及轉捩點,比想像中來的更加迅速,而機會只留給做好準備的企業。“智慧城區”是房地產下半場的重要路徑,打造出可複製的“智慧城區”標杆,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或許還有一定距離,但是綠景攜手華為,給了我們很重要的信號,那就是一個基於科技與資料的城市更新模式正在建立中,我們的城市也有望從過去的“被動更新”到“適度進化”,這對於當下的中國城市和中國房地產,都意義深遠。
綠景接下來的重點發展方向,是持續提升城市活力和生活價值,增強城市綜合運營能力,通過科技在城市更新項目上的持續實踐,打造出可複製的“智慧城區”標杆。這樣的實踐值得期待,相信也將是行業內的創舉。
相關新聞